拜占庭帝國之歷史典故

拜占庭帝國之歷史背景

拜占庭係古希臘城市,位於羅馬帝國東方連接黑海至愛琴海間之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上。

歐洲東羅馬帝國是西方歷史上重要的王朝,更是世界文明歷史不能遺漏的篇章。雄才大略的康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273-337)結束了羅馬王朝的動亂紛擾,恢復了國家的安定統一,為王朝開創新局,於西元三三0年,將王朝首都從羅馬遷至歐亞兩洲相交的拜占庭城,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自此締造了一千一百二十三年之輝煌燦爛歷史,其帝國版圖橫跨歐亞兩大洲,面積廣及黑海、地中海,由高加索至大西洋,克什米爾至西奈,多瑙河至撒哈拉。王朝且收復部份原屬於羅馬帝國之版圖,除伊比利亞半島(今之西班牙),高盧(今之法國),與英國未能收復。

一四四八年,拜占庭Paleologos王朝國王康士坦丁十一世即位,卻於一四五三年被土耳其人攻陷康士坦丁堡(今之土耳其伊斯坦堡),乃結束其榮耀而燦爛之歷史,惟帝國雖已結束,拜占庭Paleologos王室與騎士(爵士)團及拜占庭文化仍傳承於世。

拜占庭帝國歷代宏揚基督教義(東正教之創始),創立法典及軍事制度,推廣商業及社會福利等,對後世影響深遠,故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重要國家最高法院均已正式確認拜占庭Paleologos王室現任領袖亨利王子康士坦丁三世為王朝血統後裔之地位,且有權冊封世界各領域傑出人士,發揚拜占庭騎士精神,促進人類福祉與世界和平。

參考書籍(連結至參考書籍內容)

拜占庭帝國之豐功偉績

       拜占庭王朝,首都擁有五十萬人口,強盛繁榮其主要成就略述如下

1.   宏揚基督教文化。為世界大革命之一,曾召開250名大主教會議,整理『信徒教義』、『民法大全』,將『羅馬法制』推至高峰。至今歐洲大陸、拉丁美洲及加拿大之魁北克省等地,仍廣泛沿用。

2.   發展工商業。當時工商業鼎盛,並創立典範。如王子之婚禮,第一次製造餐叉進食,此習慣沿流至今。在建築學上,發明四角形建築物,架起圓形屋頂之傑作,為現今中東建築的代表。組織同業行會,鼓勵貿易,統一工資,合理房租,囤小麥,補欠年,視察學校,調查品質,主張公平交易。當時西方還是以物換物,拜占庭已有貨幣貿易,其金幣市值保持七年不變,為世界最好貨幣之一。皇室定下商業利息8%,有風險者為12%,成為目下鼻祖。

3.   發展社會福利及醫藥衛生。當時已有各種醫療機構,包括育養院、孤兒院、老人院、娼妓收容院、產婦院、精神病院、痲瘋病院、浴室、照明設施等等。市內渠道分明,衛生清潔,住宅陽台不少於丁方十呎,以求空氣清新。人民福利十分完善。

4.   在軍事上之成就,組織強大方陣,首次用汽油作武器,建立防風港等保護屏障。以情報網分布各地,戰場上鼓勵救傷,除了軍事行動外,還建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制定法律,保護社會秩序。起初,對強姦、亂倫、殺人等,判決斬首;缺斤短兩者,斷手;縱火犯受焚刑。甚至規定建築商因偷工減料者,要重建。法官受薪,不必由訴訟雙方支出費用。後來,認為起初之刑法不合人道精神,改以斷肢代替死刑,以緩刑鼓勵自新。

      凡此種種,史學家稱為拜占庭文化,與此同時之國際法律等,締造了人類文明,仍為今天國際所依。

5.    數個世紀以來,拜占庭擁有歐洲最繁榮的經濟,因為康士坦丁堡在亞洲、歐洲、黑海和愛琴海之間之貿易路線上,佔有最理想之位置,它是中國網西方絲路上一個重要目的地,"諾米西瑪"(重要的拜占庭金幣)在八百多年間,一直是通行地中海之標準貨幣,當時一磅中國絲綢可換一磅純金。傳自中國之絲綢事業,統歸皇室控制,臣子被賜一匹絲綢,被視為最高獎賞。   

三、拜占庭與中國的關係深遠:

        東方明珠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有其獨特的文化,它既繼承了基督教文化,又巧妙地融入了希臘文化;它的政治體制也不全以羅馬帝國為標準,而是有所創新、拜占庭的生活習慣帶有強烈的東方色彩,而它們學術的繁榮也遠遠高出於當時的西方各國;西方正處於中世紀的黑暗時期,在東方卻閃耀著一顆明珠,它就是拜占庭帝國。

          此乃出於龔方震作者所著『拜占庭的智慧』一書中之序言。                                              


          版權© 2001~2004所有為歐洲東羅馬王國拜占庭王室,翻印必究